当前位置:首页 > > >

言行异常戒毒人员张某的心理辅助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张某,男,46岁,小学文化程度,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人。自2009年开始吸毒,曾因吸毒被强制隔离戒毒释放后再次吸食毒品,于2019年7月4日在家中吸食毒品被查获,因吸毒成瘾被合江县公安局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二年,戒毒期限从2019年7月4日至2021年7月3日止,于2019年8月5日送泸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执行强制隔离戒毒。张某家中排行老三,上面有两个姐姐。父母从小对其十分溺爱。导致性格较为骄纵,小学毕业后,先后在工地干过水泥、钢筋学徒,后开过货车。慢慢积累一些财富后自己也当起了包工头。资产最多时达到两三百万。后来因为性格原因与合伙人散伙。导致资金链断裂。生意也大不如前。开始酗酒、赌博、吸毒。前两年吸食的少,后来听说“麻黄素”对人体“没有伤害”。放松心理警惕,逐渐对毒品产生了依赖。每当感到心情不顺时,他就会吸食毒品麻醉自己,逃避现实问题。到最后,导致产生幻觉以及被害妄想。

【案例基本情况】

一、判断病与非病(是一般、严重心理问题还是异常心理问题)

入所当天,在对新学员进行摸底谈话时,张某话不多,对于干警提出的问题或迟疑,或沉默,即使有回答也是只言片语,言之甚少,性格极其内向。在谈话过程中,干警敏锐的发现张某无精打采,言语有点答非所问。查看资料了解:张某早年包工地,资产颇丰,对朋友豪爽。因一时好奇与经不起诱惑开始吸毒。之后身体、精神每况愈下。无心打理工地,财产随之缩水。在进一步与他家人联系了解:其曾经在合江某医院精神科入院治疗半年,其家人对其吸毒也极度反感。据其母在探访中提到,张某在吸毒前很正常,性格也很开朗。吸毒后整个人变了,变得沉默寡言,不与人沟通,连之前的朋友也不来往,有时开着一间屋的空调却跑到另一间屋待着。干警随之带他求助心理咨询师。

人的正常心理是人的心理发展与社会生活发展相一致。异常心理又称为"变态心理"是偏离正常人心理活动的心理和行为。异常就是不正常,也可以成为失常。异常心理即是偏离了大多数人说具有的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然而,这是一个相对性极强的概念。

如何判别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之间的标准。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异常与正常有些时候有本质区别,但另一些时候可能只是有程度的不同。

常用的判断标准有:

1.经验标准:是咨询者凭借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人们对于心理障碍的日常经验,或来咨询的的人的主诉去判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否。虽然此种方法的主观性很大,但很大程度上受义务人员和研究者体验和经验的影响,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

2.行的心理测量数据。一般来说心理测量的数据是呈现正态分布的,处于平均数正负两个标准差区间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95%,我们将这部分人定义为正常,而把原理平均数的两端视为异常。决定一个人心理正常和异常,就以其心理特征偏离群体的平均值的程度作为依据。统计学标准只能显示其当前的心理,不能显示其追踪结果,这是不足之处。如IQ140以上属于非常聪明,可以被看作天才,但若追踪下去,可能一部分人变为普通智力群。

3.社会适应标准:这也是一种极为普遍运用的标准。它是以社会准则为标准衡量人的心理活动是否与社会的生存环境相适应,并从个体对社会、集体、人际关系、人和自我的态度中和习惯的幸福为方式中来观察正常与否。适应者为正常,不适应者为异常。很多专业人员引起具备相对的弹性而喜欢这个方法:因为它关注与生活和环境相关的行为,能适应许多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因为适应与不适应之间本无客观标准,因此这一标准也不能完全绝对的适用。如教师多认为儿童的不良适应,表现为:偷窃、逃学。但心理学家却认为:退却、孤独才是不良适应。

4.医学标准:又称为症状和病因学标准。这一标准源自于医学的诊断方法,它是根据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通过各种医学检查,找到引起异常心理症状的生物性原因,以此来判断心理活动的正常或者异常。进行各种检查寻找客观判断标准。这种标准是十分有效的,但大部分心理障碍可能没有明显的器质性变化,还早不到脑病变和其他因素的原因。所以医学标准也有局限。

咨询师根据:WAIS量表及HAMD量表对患者进行联合检查,结果显示:求助者为中度抑郁症。按照规定:精神类病人要转介医生,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只能是辅助手段。

二、现实表现

由于自身性格封闭,入所后几乎没有什么朋友的张某经常一个人在宿舍的床上发呆,自言自语,并做出一些不同于其它学员的怪异举动。对此,大队教育副大队长、教育干事、管理干事、主管干警和其所在中队民警曾先后多次找其谈话,了解其情况并鼓励他。在民警的关心支持下,一度从周记看出他对戒治充满了信心,但好景不长,由于自身性格上的缺失,导致他积极向上的态度仅仅维持了一个月左右又恢复了原样。在2020年2月12日,张某在活动室看电视时,因口角吐同教口水。干警对其教育。此事后,再找张某谈话的效果和影响力就越来越弱了。在2020年4月20日,张某再次因看电视与人发生口角,因争吵不赢转而撞墙。在接下来的戒治当中,该员谈吐较不清晰,而且不爱卫生,夜间常常做一些匪夷所思的行为。喜欢独处,后期拒绝与警官和同教之间交流。针对这一现实表现,结合之前有过精神类科室住院史。医院诊断意见:有抑郁倾向,并伴有自杀性语言及倾向。经民警与医生反复沟通此类病人的症状及治疗方式,以便于管理。

医生建议:抑郁症病人:药物治疗为主、心理疏导为辅。目前,该员按程序报批后:转社区戒毒康复。

三、管控措施

当天,大队紧急召开安全形势研判会。经大队集体讨论,同意将该员从二级言行异常升级为一级管理。其中包括大队主要领导,分管教育队领导,包教民警两名,包控学员三名。

确定为一类异常人员后,负责包教的干警明确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认真落实安全防护措施,因人施教,给予开解帮助;二是安排强戒人员夹控,采取24小时盯防措施,并随时向值班干警报告;三是加强与其亲属的沟通联系,用亲情化解他的思想矛盾。四是与医院沟通,医生建议:在所不具备系统药物治疗,建议转社区戒毒康复,便于病人接受系统精神治疗与康复。

【案例思考】

精神异常戒毒人员已经成为强制隔离戒毒所内重大的安全隐患之一.该类人员在强制隔离戒毒所内的教育,管理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涉及教育,医疗,康复训练,生活卫生等多项工作,其管控措施也有别于常规戒毒人员的戒治方式.对于如何鉴别精神类异常人员,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综合管理方法,提高精神异常戒毒人员的综合矫治水平是值得大家认真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