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

运用社会工作理论对有从军经历的“二进宫”戒毒人员开展综合矫治案例

【案例背景】

在戒毒场所的教育矫治工作中,社会工作者的身影屡见不鲜。部分民辅警在工作中既担任着主管民警,也扮演着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理论在戒毒人员教育矫治实践中运用起来,在促进戒毒人员教育矫治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成效。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信息

蒋某,女,38岁,大专学历,18-22岁期间在某部队参军5年。曾因吸食新型毒品在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下简称省女所)。戒治期满回归社会后,立志远离毒品,开始新的生活。两年后,该员在朋友的引诱下再次沾染毒品,又被强制隔离戒毒,送到省女所,下队后被列为所级重点人员。

二、问题及需求分析

(一)问题分析

1.自律性差、控制不好情绪,不愿与同戒沟通,因长期焦虑紧张导致血压较高;

2.性格好强,曾经是部队的一名优秀女兵,获得各项奖励,吸毒后被送到戒毒所里,被列为所级重点人员,心理落差较大;

3.家庭因素,父亲患有老年痴呆,曾在其第一次强制隔离戒毒期间走失,被送回家后在某年大年三十当天因病去世,母亲认为蒋某未能尽到照顾父亲的责任,经常指责蒋某,令其难以释怀,愧疚感和负罪感强烈,对缓和家庭关系无能为力。

(二)需求分析

1.缓解焦虑情绪,更好地融入戒治生活。

2.发掘个人能力,提升戒治成效。

3.修复家庭关系,获得家人的肯定及支持。

三、运用的社会工作理论

1.优势视角:从服务对象自身优势出发,更好引导服务对象掌握和加强对自身优势的认知、发掘和运用方法,实现自助。

2、增能理论:增能是个人在与他人用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对生活空间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以及促进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用,以进一步帮助个人获得更多能力的过程。

3.学习理论:人的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影响的复杂相互相互作用的产物,人有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能力,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而且也受观察学习的影响。

四、戒治计划

1.链接资源,大队联同五中心,运用科学的方法有针对性的发掘蒋某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制定教学计划。

2.通过倾听、鼓励、肯定、同理等技巧协助蒋某规划戒治生活、发展兴趣爱好、重燃生活希望,促进其进一步发掘自身潜能,促进获取来自周围的肯定和接纳。

3、挖掘支持力量。搭建亲情帮教桥梁,联系蒋某家属,为蒋某获取家人的支持。

五、介入过程

(一)戒毒医疗:给予规范服药治疗,聚焦稳定病情

在与蒋某的日常交流观察中,主管民警发现蒋某在情绪激动时会有头昏、乏力等症状,因此联系医疗康复中心进行诊断,对蒋某进行一段时间的血压监测后确诊为高血压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在经过半年的规范治疗后,蒋某高血压病情通过监测已恢复正常。

蒋某在周记中写到自己的父母均患有糖尿病,引起主管民警的重视,立即联系了戒毒医疗中心,对蒋某进行血糖检测,发现蒋某的血糖已经略高于正常值,医生诊断后告知蒋某目前的血糖还可以通过饮食等控制。经过长期饮食控制及身体康复训练后,蒋某血糖逐渐恢复正常值。

(二)心理矫治:运用心理咨询,增强抗压能力

蒋某抗压能力一般,面对新挑战无法正确看待,长期焦虑,导致血压一直偏高。主管民警及时联系心理矫治中心,为蒋某申请心理咨询。心理矫治中心在了解了蒋某个人情况后,制定了三个阶段心理矫治计划。第一阶段:对蒋某进行个体心理咨询。心理咨询过程中发现蒋某有焦虑、烦躁、紧张不安等情绪,通过MMPI量表对蒋某进行心理测量,发现蒋某焦虑原始数值为28,存在焦虑症状。运用认知疗法、沙盘、人物自画像等专业技术促进蒋某更好的自我认知;第二阶段,通过个性修复、情感重建等团体心理辅导,促进蒋某的主观意识增强,打破束缚,提升了个人交际能力。同时结合大队“一队一品”骑士精神文化教育,运用《盔甲骑士》的故事促进蒋某打破束缚,直面自己的弱点,勇于改变。第三个阶段:经过多次训练疏导后蒋某情况有所好转,其处世积极,情绪明显变化,再次通过MMPI量表测评后发现焦虑数值明显降低。专业的心理指导促进蒋某走出心理误区,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有效提高抗压能力,勇于挑战自我。

(三)教育矫正:指导蒋某规划戒治生活、发掘自身潜能

1.鼓励以他人为师,勇于突破自我。蒋某下队后,无法适应新的戒治环境,面对习艺康复劳动失落无助,产生逃避心理。主管民警通过与蒋某深入谈话后,鼓励其对自己的两年戒治生活有一个充分的计划,用自己的能力创造价值,要善于发掘自己潜能。为培养蒋某习艺劳动积极性,戒毒导师鼓励蒋某加入习艺互助小组,与小组成员相互支持,及时改正错误的认识与方法。在主管民警和同戒的共同帮助下,蒋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后打破自己的瓶颈,实现了技艺的进一步提升,成为同戒中的佼佼者,自我效能感明显提升。

2.开展个别教育,发掘学习潜力。蒋某为退伍军人,主管民警通过多次个别谈话,发现蒋某个性刚强,乐于表现,有一定的警体素质,鼓励蒋某根据自身优势制定两年的戒治计划,树立目标,积极参与大队组织的辅助教育活动,树立健康乐观的生活心态。通过联系教育矫正中心,为蒋某量身打造了队列训练课程。蒋某在队列训练课上,利用自己退伍军人优势,口令标准、行为严谨、一丝不苟的教学方式赢得了警官及同戒的认可,逐渐找到了自信,打开了与人交流的窗口,打破了自我封闭的观念,找到了部队军事化管理、生活的节奏。在一段时间后,蒋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焦虑情绪得到缓解,在激发其自身潜力的同时也带动了他人的戒治积极性。

(四)康复训练:改善身体机能,勇于展示自我

蒋某在部队曾担任文艺骨干,但在其下队初期,因情绪焦虑及高血压等病情无法参与正常的康复训练活动。主管民警联系康复训练中心,通过对蒋某的身体测试后,为蒋某制定了三个阶段的运动处方。第一阶段:通过《手指操》《健脑操》、健身气功、太极柔力球等慢运动恢复身体机能;第二阶段:在蒋某高血压病情恢复后,通过《踩踩踩》《我的新衣》等康复韵律操及基本康复训练项目提高身体素质;第三阶段:鼓励蒋某参加康复操比赛,充分展示自我。在康复训练活动中,蒋某在与其他戒毒人员积极互动过程中,充分获得了更大的对生活空间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利用环境资源和机会,促进了个人能力的提升,戒治积极性明显提高。

(五)社会延伸:挖掘支持力量,获得肯定和接纳

蒋某父亲去世、其母亲对蒋某的吸毒行为难以接受,认为蒋某父亲的病情与其脱不开关系,在知道蒋某再次强戒后不愿与其联系。蒋某面对母亲的指责难以释怀,强烈的愧疚感和负罪感使其面对戒治生活意志消沉,失去动力。主管民警运用共情、倾听等技巧鼓励蒋某倾诉自己的心结,进行情绪疏导,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并运用同理心、建议等技巧鼓励蒋某主动联系丈夫,让其作为媒介,向母亲传达自己的悔恨,并充分利用亲情电话、家书等方式逐步取得母亲的信任。2021年春节期间,主管民警联系蒋某母亲,为蒋某录制亲情视频。蒋某在获得母亲的原谅和支持后,逐渐走出阴霾,重新拥抱阳光生活,面对戒治生活更加积极。

六、戒治成效

1.蒋某在两年戒治生活中,主动申请成为场所戒毒志愿者,多次现身说法,用自身的经历警示和帮助其他戒毒人员。

2.在2021年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我心向党·礼赞百年”红歌会暨戒毒人员演讲比赛中,蒋某结合自身经历,声情并茂的演讲获得全场经久不绝的掌声,荣获个人演讲比赛第一名。

3.蒋某积极参与场所和大队组织的各项康复训练活动,取得较好的成绩。

4.2020年蒋某在年终评比活动中荣获“优秀戒毒学员”、2021年年终评比中荣获“戒治之星”称号。

5.2022年,通过大队队务会讨论、综合诊断评估,决定撤销其所级重点人员,并向将某强制隔离戒毒决定机关提出提前两个月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建议。

【案例思考】

1.在运用社会工作理论对戒毒人员的综合教育矫治过程中,不能过度依赖单一的专业技巧和手法,需要从场所实际情况出发,对现有资源进行整理结合,从戒毒人员及其家庭着手,挖掘戒毒人员的能力、兴趣等积极因素,推动戒毒人员内生动力的发展,进而推动戒毒人员与警官、家人、同戒之间的良性互动。

2.戒毒导师运用社会工作理论对戒毒人员进行教育矫治的过程中,戒毒导师扮演的角色跟随戒毒人员的需求进行改变。其中包括资源的链接者、信息的传递者、陪伴者、情绪的疏导者等。在充分的理论支持下对戒毒人员真诚的鼓励与支持,激励戒毒人员更正观念,减少疑虑,肯定自我,增强自信心。

3.对于“二进宫”或“多进宫”戒毒人员,民警应当有不抛弃、不放弃的工作责任心和信心,深入分析其复吸原因,动态调整戒治方案,帮助戒毒人员不断成长、进步。